【民亦劳止汔于小康的解释】一、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原意是说百姓辛苦劳作,希望生活能安定下来,达到一种较为富足但不过分奢华的生活状态。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生的基本诉求,也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小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目标,代表的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从历史角度看,“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公平、稳定与发展的期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以下将从出处、含义、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诗经·大雅·民劳》 |
原文 |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
字面意思 | 百姓辛勤劳作,希望能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
意义 | 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对社会公平与稳定的要求。 |
现代解读 | “小康”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目标,象征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基本需求的满足。 |
延伸含义 | 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也包括精神文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进步。 |
历史背景 | 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关于民生、治国理念的重要参考,影响深远。 |
三、结语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不仅是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今天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民的基本福祉和社会的整体和谐。通过不断推进“小康”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