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是什么意思】“阑珊”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日常表达中,用来形容某种状态的逐渐减弱、暗淡或衰落。这个词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一、
“阑珊”一词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绪的衰退、暗淡、零落之态。它既可以指自然景象的凋零,也可以表示人的情绪低落、兴致减退。例如,“灯火阑珊”常用来描绘夜色渐深、灯火稀疏的情景;“兴致阑珊”则表示兴趣不再浓厚。
在现代汉语中,“阑珊”虽不常用,但其含义仍可通过语境理解。它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常用于书面表达中。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阑珊 |
拼音 | lán shān |
含义 | 形容事物逐渐衰落、暗淡、零落的状态;也可表示情绪低落、兴致减退 |
常见用法 | “灯火阑珊”、“兴致阑珊” |
文学色彩 | 强,多用于诗词、散文等书面语 |
情感色彩 | 带有淡淡的哀愁或失落感 |
现代使用频率 | 不高,但在文学作品中较常见 |
近义词 | 凋零、冷清、萧索、失意 |
反义词 | 兴旺、热闹、热烈、高涨 |
三、示例解析
- 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灯火阑珊”形容夜晚灯光稀疏、人影稀少,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寞的氛围。
- 兴致阑珊:表示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已经减退,不再像之前那样投入。
四、结语
“阑珊”虽非日常高频词汇,但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独特的美感与意境。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与画面感。在写作中适当使用,也能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