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究天人出处于哪里】“学究天人”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才智超群,能够通晓天地万物的道理。那么,“学究天人”这个词语究竟出自何处?它在古代文献中是如何被使用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和相关背景。
一、
“学究天人”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赠崔立之评事》一诗中,原句为“学究天人,志在经世”。这表明古人认为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问,还应具备洞察天地、关怀社会的胸怀。
虽然“学究天人”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典籍,但它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儒家的“格物致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后世文人常用此词来形容那些既有学术造诣,又心怀天下的贤者。
此外,在明清小说和诗词中,“学究天人”也常被引用,用来赞美那些才华横溢、德行兼备的人物形象。
二、表格:学究天人出处及背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学究天人 |
出处 |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学究天人,志在经世。” |
初次使用时间 | 唐代(公元8世纪左右) |
思想来源 | 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
后世应用 | 明清小说、诗词中常用于赞美有才德之人 |
含义 | 形容学问广博、通晓天地之道、志向远大之人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强调学者的学识与胸怀 |
三、结语
“学究天人”虽非出自某一具体典籍,但其精神内核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也反映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今天,我们仍可用这一成语来激励自己或他人,追求更深层次的学问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