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可贾故事来源是什么】“余勇可贾”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年纪较大,但仍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余勇可贾”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役——鞌之战。在战斗中,晋国的将领韩厥追击齐国的国君齐顷公,而齐国的大将逄丑父则假扮齐顷公引开韩厥的注意,最终使齐顷公得以逃脱。事后,韩厥向晋国国君汇报此事时说:“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为诸侯之辱,敢不告。”齐顷公则对逄丑父说:“子之勇也,可谓余勇可贾矣!”意思是说,你的勇气还可以卖出去,即你还有剩余的勇气可用。
从此,“余勇可贾”便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虽年长但仍具备充沛的精力和斗志。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余勇可贾 |
出处 | 《左传·成公二年》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的鞌之战 |
涉及人物 | 韩厥(晋国将领)、齐顷公(齐国国君)、逄丑父(齐国大将) |
典故内容 | 齐国大将逄丑父假扮齐顷公引开韩厥,使齐顷公脱险。韩厥称其“余勇可贾”。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虽年长仍具旺盛精力或斗志,仍有用武之地。 |
文化意义 | 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也体现了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肯定。 |
三、结语
“余勇可贾”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年龄并不是衡量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心怀斗志,依然可以有所作为。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