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避三舍成语】“什么避三舍”其实是一个常见的成语误用或误传说法。正确的成语应为“退避三舍”,而不是“什么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楚国交战时,为了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的故事。
一、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ě
释义:指主动退让,避开冲突或敌人的锋芒。常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或矛盾时,采取谨慎、克制的态度,避免正面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重耳)与楚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侯(重耳)曰:‘吾不敢复与楚争天下。’遂退三舍。”
二、成语来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曾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他将来如何报答,重耳回答说:“若以君之灵,得反国,愿与君避席。”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与楚国交战时,他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以此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和信守承诺。
三、成语用法
- 近义词:退让三舍、忍让、避让
- 反义词:迎头而上、针锋相对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在竞争、冲突中选择退让、保持克制的行为。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退避三舍 |
拼音 | tuì bì sān shě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释义 | 主动退让,避开冲突 |
来源故事 | 晋文公重耳与楚国交战时退让三舍 |
近义词 | 退让三舍、忍让、避让 |
反义词 | 迎头而上、针锋相对 |
使用场景 | 描述在冲突中选择退让、克制的行为 |
五、常见误用说明
“什么避三舍”是网络上常见的误写或误传,实际上并无此成语。正确的表达应为“退避三舍”,且该成语强调的是“退让”而非“躲避”,具有一定的礼仪和信义成分。
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适时的退让有时比强硬对抗更能解决问题,也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