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的翻译】《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此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心境。以下是对《后赤壁赋》的简要总结及逐句翻译。
一、文章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的风格,但情感更加深沉。文章通过描绘冬夜登赤壁的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超然与洒脱。文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迁于东坡,寻山口而入,芒鞋竹杖,遂至赤壁之下。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搬到东坡居住。沿着山口进入,穿着草鞋,拿着竹杖,最终来到赤壁之下。 |
仰见明月,皎然如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抬头看见明月,洁白如绸缎,清风吹来,水面平静无波。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举起酒杯邀请客人,吟诵《明月之诗》,唱《窈窕》篇章。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不久,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与天空相连。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我像一片苇叶般随波漂荡,越过广阔的江面。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江水浩荡,仿佛乘风凌空,不知道停在哪里;轻飘飘地好像脱离尘世,羽化成仙。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于是大家喝酒非常高兴,拍打着船舷唱歌。 |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歌道:“用桂木做的船桨,用兰木做的船桨,击打清澈的水面,逆着流动的光辉。我的心情渺茫,遥望美人,她在天的那一边。” |
渔夫闻之,笑曰:“子非子,安知鱼之乐?” | 渔夫听了笑着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余曰:“吾知之矣:‘舟行水尽处,人意始无穷’。” | 我说:“我知道了:‘船行到水尽之处,人的意趣才刚刚开始’。” |
三、总结
《后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境的高尚品格。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哲理性,又富有诗意。通过与渔夫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理解,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此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苏轼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