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名词解释】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货币总量。它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可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数量。货币供给的变动对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直接影响。
一、货币供给的基本概念
货币供给通常包括现金(如纸币和硬币)以及银行系统中可以随时提取的存款。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货币供给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如M0、M1、M2等,不同层次的货币流动性不同。
- M0:流通中的现金,即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
- M1: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
- M2:M1加上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短期存款。
二、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
| 影响因素 | 说明 |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 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 |
| 商业银行行为 | 如贷款发放、存款吸收等 |
| 政府财政政策 | 如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 |
| 经济发展水平 | 经济增长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
| 国际收支状况 | 外汇流入流出会影响国内货币供给 |
三、货币供给的调控手段
为了维持经济稳定,中央银行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调控货币供给:
-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银行必须保留的准备金比例,以控制信贷规模。
- 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调节市场上的货币量。
- 再贴现政策:通过调整贴现率来影响银行的融资成本。
- 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四、货币供给与经济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若增长过快,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若增长过慢,则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因此,货币供给的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货币供给是衡量一个经济体货币流动性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当前的货币存量,还对经济运行有着深远影响。了解货币供给的构成、影响因素及调控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动态。
| 概念 | 内容 |
| 货币供给 |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货币总量 |
| M0 | 流通中的现金 |
|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 M2 | M1 +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 |
| 调控手段 | 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利率政策等 |
| 影响因素 | 货币政策、银行行为、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等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货币供给”这一经济学术语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