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原文】《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出自《白氏长庆集》。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酷暑中割麦的艰辛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和赋税沉重的现实问题。
一、
《观刈麦》以白居易亲身所见为背景,描绘了夏收时节农民劳作的场景。诗中不仅展现了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还通过对比自己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愧疚与自责。诗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原文节选(部分)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空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内容分析表
| 项目 | 内容 |
| 作者 | 白居易 |
| 朝代 | 唐代 |
| 体裁 | 叙事诗 |
| 主题 | 描写农民劳作之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 情感基调 | 悲悯、自责、反思 |
| 语言风格 | 朴实自然,贴近生活 |
|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现实主义 |
| 代表句子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现实意义 | 反映封建社会的赋税压迫与农民生活的艰难 |
四、思想内涵
《观刈麦》不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诗人通过对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优渥生活,则进一步凸显了社会的不公。诗人在最后发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慨,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五、结语
《观刈麦》以其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代表之作。它不仅是对农民命运的同情,更是对社会制度的批评。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也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感与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