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坞是什么意思】“郿坞”是一个历史词汇,源自中国古代的地理与军事文化。它指的是古代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处重要防御工事或军事据点,尤其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郿坞”的含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郿坞”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等古籍,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今陕西省眉县一带。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各地军阀为了自保,常常修建坚固的堡垒或城池,称为“坞”。而“郿坞”正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
“坞”在古代是一种小型的防御性建筑,通常由土石堆砌而成,周围有围墙、壕沟,用于抵御敌军进攻。郿坞作为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在历史上曾被多位权臣或地方势力用作据守之地。
此外,“郿坞”也常与一些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如董卓、李傕等,他们在控制关中地区时,也曾依托郿坞作为战略据点。
二、郿坞相关资料汇总表
| 项目 | 内容 | 
| 中文名称 | 郿坞 | 
| 地理位置 | 今陕西省眉县一带(古代属郿县) | 
| 建筑性质 | 防御性军事据点,类似堡垒或城池 | 
| 历史时期 |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 
| 功能 | 驻军、防御、囤粮、控制周边地区 | 
| 相关人物 | 董卓、李傕、郭汜等 | 
| 文献出处 | 《后汉书》、《三国志》等 | 
| 典型特征 | 墙高壕深,易守难攻,多为土石结构 | 
| 历史作用 | 在战乱中成为割据势力的重要基地 | 
三、结语
“郿坞”不仅是古代中国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地方割据的历史背景。通过了解“郿坞”的含义与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军事策略。
如需进一步探讨“郿坞”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可结合《后汉书·董卓传》等史料进行详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