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飞鸟尽,良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句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用来比喻在功成之后,那些曾经立下大功的人往往会被抛弃或遭到清算。它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当目标达成后,曾经的得力助手或盟友可能被视为威胁,从而被冷落、打压甚至杀害。
一、原文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 原文 |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 含义 | 功成之后,功臣往往被弃用或遭害 |
| 比喻 | 权力斗争中的无情与背叛 |
二、历史背景
这一典故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讲述的是越王勾践复国后对功臣范蠡和文种的态度。范蠡识时务,主动退隐,得以善终;而文种则因未能及时脱身,最终被勾践赐死。这正是“飞鸟尽,良弓藏”的真实写照。
三、现实意义
| 方面 | 说明 |
| 政治领域 | 权力更替中,功臣常成为新政权的隐患 |
| 企业管理 | 高层变动时,核心员工可能被边缘化 |
| 社会现象 | 成功之后,人际关系可能变得复杂 |
| 个人启示 | 谨慎行事,适时退让,避免树大招风 |
四、相关人物与事件
| 人物 | 事件 | 结果 |
| 范蠡 | 辅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退 | 顺利归隐,安享晚年 |
| 文种 | 未及时离开,被勾践赐死 | 身死名灭,令人唏嘘 |
| 韩信 | 辅助刘邦建立汉朝 | 最终被吕后设计诛杀 |
| 诸葛亮 | 辅佐刘备、刘禅 | 一生忠诚,未遭猜忌 |
五、总结
“飞鸟尽,良弓藏”不仅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更是对人性、权力与忠诚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懂得进退有度,避免因过度依赖他人而陷入被动。同时,也警示权力拥有者,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需审慎对待昔日的伙伴,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结语:
历史虽远,但其教训依旧深刻。在现代社会中,“飞鸟尽,良弓藏”的现象依然存在,唯有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