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出处

2025-10-31 18:33:09

问题描述: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出处,有没有人在啊?求不沉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31 18:33:09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出处】“非我族类,虽远必诛”是一句具有强烈民族情感色彩的古语,常被用来表达对异族或异己势力的排斥与警惕。这句话虽然在现代语境中常被引用,但其历史来源却并不如表面那样简单明确。

一、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并非出自某一部具体的经典文献,而是由后人根据古代典籍中的类似表述进行归纳和提炼而来的。最早可追溯至《左传》中的相关记载,其中提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调了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后来,这一思想在历代文献中不断被引用和演变,逐渐形成了“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说法。

该语句的核心含义是:对于不属于同一族群或文化背景的人,即使他们身处遥远的地方,也应坚决防范或加以消灭。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常被用于解释对外政策、民族冲突或国家防御策略。

二、出处对比表格

表述 出处 原文内容 说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成公四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最早出现的类似表达,强调异族之间的心性差异。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 后世引申 无直接原文出处 为后人根据《左传》等典籍内容归纳而来,常见于明清及近代文献。
非我族类,不共戴天 《尚书·大禹谟》 无此句,但有“同舟共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 可能是后人对古文的误读或组合。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 现代常用语 无确切出处 多用于现代政治、军事或民族主义语境中,表达对外部威胁的警惕。

三、结语

“非我族类,虽远必诛”虽未见于某一具体古籍的完整原文,但其思想根源深厚,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异族、异文化的复杂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句话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既有民族自卫的正当性,也有排外情绪的成分。因此,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片面理解。

注: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整理而成,旨在提供客观、清晰的历史背景与出处分析。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