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豕长蛇是什么意思】“封豕长蛇”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凶恶、残暴的敌人或势力。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野兽的比喻,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以强调敌人的危害性。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封豕长蛇 |
| 拼音 | fēng shǐ cháng shé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
| 释义 | 原指大猪和长蛇,后比喻贪婪、残暴的敌人或坏人。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敌人或邪恶势力的危害性。 |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
| 近义词 | 罪魁祸首、豺狼虎豹、恶贯满盈 |
| 反义词 | 正人君子、仁慈宽厚、良善之人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封豕长蛇”最早见于《左传》,原文是:“封豕长蛇,荐食上国。”意思是说,像大猪和长蛇一样的敌人,不断地侵害国家。这里的“封豕”指的是体型庞大的野猪,“长蛇”则是指长长的毒蛇,两者都是自然界中极具破坏力的动物,因此被用来比喻那些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威胁的敌人。
在古代,这类比喻常用于战争或政治斗争中,强调敌人的凶残和危险性,以警示人们警惕和防范。
三、现代使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封豕长蛇”虽然不常用,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例如:
- 在历史文章中描述侵略者或暴政时;
- 在文学作品中刻画反派角色时;
- 在演讲或评论中强调某些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时。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强烈的贬义色彩,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误用或引起误解。
四、总结
“封豕长蛇”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源自古代对野兽的比喻,用来形容贪婪、残暴的敌人或势力。它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常见,表达对邪恶力量的谴责和警醒。虽然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意义深远,值得了解和正确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