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立案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渎职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行为,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为了规范对渎职行为的认定与追责,相关部门制定了明确的立案标准。以下是对“渎职罪立案标准”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及相关司法解释,渎职罪主要包括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等。这些行为若造成严重后果,即可能构成犯罪并被立案侦查。
对于是否达到立案标准,主要依据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社会影响以及主观故意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
二、立案标准总结
| 犯罪类型 | 定义 | 立案标准 |
| 玩忽职守罪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 |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以上;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 |
| 滥用职权罪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或违反规定行使职权,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 |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以上;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 |
|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 行政执法人员为私利,不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 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或导致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或其他严重后果 |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 监狱、看守所等监管人员因失职,导致在押人员脱逃 | 导致在押人员脱逃并造成严重后果;或多次发生脱逃事件 |
三、立案条件说明
1. 经济损失:通常以“直接经济损失”作为衡量标准,具体金额由司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认定。
2. 社会影响:如引发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公众强烈反响等,也可能构成立案条件。
3. 主观故意:部分渎职行为需具备主观故意,如滥用职权罪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仍实施。
四、结语
渎职罪的立案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公职人员履职行为的严格监督。通过明确立案条件,有助于依法惩治职务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提醒广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避免因疏忽或不当行为触犯法律。
以上内容为对“渎职罪立案标准”的系统梳理,旨在帮助公众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