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意思是什么】“负隅顽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劣势或被包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的行为。下面将从含义、出处、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负隅顽抗”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原意是指敌人在被围困时,躲在角落里继续抵抗。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在不利的处境中仍不投降、不放弃,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反抗精神。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表示对敌人的顽强抵抗行为,也可用于比喻人在困境中的坚持。
在使用上,“负隅顽抗”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在叙述战争、政治斗争或个人面对困难时的情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它强调“坚持”,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暗示固执、不知变通。
二、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负隅顽抗 |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六年》 | 
| 字面意思 | 在角落中顽固抵抗 | 
| 引申含义 | 在劣势或被包围时仍不投降、坚持抵抗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或势力在不利情况下顽强抵抗 | 
| 情感色彩 | 带有贬义,强调对抗和固执 | 
| 近义词 | 顽抗到底、死守不降 | 
| 反义词 | 投降认输、屈服妥协 | 
| 使用场景 | 战争、政治斗争、个人面对困境等情境 | 
| 例句 | 敌军虽被包围,但仍负隅顽抗,不肯投降。 | 
三、结语
“负隅顽抗”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态表现。无论是战场上的士兵,还是生活中的挑战者,这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有时值得肯定,但也要注意适时调整策略,避免盲目坚持。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更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