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是什么意思】“遁”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dùn”,在日常用语和文学中都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它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逃避、隐退、隐藏等行为。以下是对“遁”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释义
| 汉字 | 读音 | 基本释义 |
| 遁 | dùn | 逃跑、避开;隐退、躲避;隐匿、藏身 |
二、具体含义解析
1. 逃走、躲避
“遁”常用于表示因害怕或不愿面对某种情况而选择离开。例如:“他因怕事而遁逃。”
2. 隐退、避世
在古代文言文中,“遁”也常用来表示隐居、不问世事。如《庄子》中有“遁世无闷”的说法,意指隐居山林,远离尘世。
3. 隐匿、藏身
表示隐藏自己,不为人所知。例如:“他遁入深山,不再露面。”
4. 引申义
在现代语境中,“遁”有时也用来形容一种心理上的逃避,比如“心理遁逃”。
三、常见词语搭配
| 词语 | 含义 |
| 逃遁 | 逃跑、躲避 |
| 隐遁 | 隐居、避世 |
| 藏遁 | 藏起来、躲藏 |
| 心理遁逃 | 心理上的逃避或逃避现实 |
四、古文中的使用
在古文中,“遁”多用于描述士人或贤者的隐逸生活,如:
-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下,欲与之言。……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孔子行,子路问曰:‘夫子何为?’曰:‘吾与尔耕,不可得已。’曰:‘子路,汝何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路出,子曰:‘彼人也,予不得与之言。’”(此处虽未直接出现“遁”,但“辟世之士”可理解为“遁世”)
五、总结
“遁”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既可用于描述物理上的逃避行为,也可用于表达精神上的隐退与自我保护。在不同语境中,它的意义会有所变化,但核心始终围绕“逃避”、“隐匿”、“隐退”展开。
结语:
“遁”不仅是简单的“逃跑”之意,更是一种人生选择和处世态度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适当“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学会适时“退一步”,也是一种智慧。


